初探气象大气环境 与皮肤健康的关系

2021-09-18 15:06:26 来源:随便吧天气频道 责任编辑:tianqi.95447.com

现代生活中,人们遭受各类皮肤疾病的困扰,尽管目前不少疾病致病机理仍不明确,但皮肤科临床医生都有这样的经验感受:天气季节条件与皮肤病的诱发乃至病情发展的轻重均有一定的关联性。那么常见皮肤疾病究竟与哪些气象要素相关,哪个季节易发?如何有效地使用气象部门发布的指数产品进行皮肤疾病的预防?民众怎样进行科学的日常皮肤健康管理?上海市健康气象实验室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的医学专家共同研究分析,给出了科学的结论呈现。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提供的2013—2019年门诊多病种日就诊量数据,本文作者匹配对应时段上海地区相关气象要素(包括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总日照时数,日降水量,紫外线)和环境要素(包括PM10、PM2.5颗粒物浓度),进行皮肤疾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

湿疹是否因湿而起

湿疹,人们通常会“顾名思义”,认为与空气中的湿度有关,空气潮湿会引发湿疹。但从分析结果上看,湿疹与环境中相对湿度并没有明显相关性。医学解释湿疹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具有剧烈瘙痒、皮肤干燥和典型分布的皮肤病变的特征,目前对湿疹的长期原因尚不明确,公认的观点认为它与人体自身免疫有关,直接原因与皮肤屏障受损以及外界刺激有关。所以人们所以为的在潮湿环境易得湿疹是完全错误的。恰恰相反,临床上湿疹很可能是由于环境干燥所引起的。湿疹与气温、总日照时数有显著的正相关,日平均气温在28~31℃时湿疹就诊人数呈现峰值,在28℃以下就诊人数与气温呈线性增加关系(日均气温32℃以上,天气炎热,就诊意愿降低,相应诊断量显著下降。由于日均气温32℃以上天数在总样本中占比很少,因此对于湿疹与气温的正相关性影响非常有限)。

湿疹诊断人数与环境的关系

同时根据分析,湿疹的发病还与环境污染物相关,随着污染物PM2.5和PM10浓度升高,就诊人数随之增加。PM2.5和PM10每升高10微克/米3,湿疹的就诊人次分别增加0.21%和0.25%。作为最常见皮肤疾病,近年来华山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中60%诊断为湿疹,就诊高峰在5—9月,年均诊断量在90万人次左右。

含“日光”的皮肤疾病是否盛夏高发

皮肤疾病中日光性皮炎(光照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等均含“日光”二字,相关性分析结果印证以上疾病和光照的关联,它们均和总日照时数、紫外线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且存在1~3天的滞后,也就是说随着日照、紫外线强度的不断增大,就诊量增多,同时在暴露日晒后1~3天出现症状并进行就诊。生活中部分人群对日光比较敏感,较低剂量的紫外线或可见光照即可导致上述光敏性皮肤病的发生,但在就诊高峰上主要集中在春夏交替的4—6月,并非日照、紫外线最强的盛夏。这主要由于季节转换期间,日照从较低水平明显上升,而此时大部分人还未进行有效防护,从而导致集中的病发就诊,等真正到了盛夏,尽管日照强度最强,但防护意识明显提高,发病人数反而逐步回落。

夏季易发或加重的皮肤疾病

夏季易发的皮肤疾病中,真菌感染首当其冲,就诊集中在5—8月。其与气温显著正相关,还与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从气温对诊断量的变化看,当日平均气温在29~30℃时就诊量出现极值(日均2500人次),在30℃以下时就诊人数与气温呈线性增加;日相对湿度在60%~80%时就诊人数也比其他湿度区间显著增多。这一结果与最适合真菌生长的环境是匹配的。除去皮肤真菌感染,黄褐斑、痤疮、白癜风等常见皮肤病都与气温和日照有显著正相关,高发期也都在7—9月。

夏季缓解、冬季加重的皮肤疾病

通常情况气温高、湿度大、紫外线强的夏季对大多数皮肤疾病的恢复并不有利。但银屑病是个例外,它与气温、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气温低、较干燥的冬季,病情往往容易加重;到了夏季,气温高、湿度增大,人体排汗增多,利于皮肤保持湿润状态,可以软化和清除表面鳞屑,在夏季饮水量增多,皮肤代谢较快,会出现皮损消退的情况。虽然与总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但从紫外线本身来说,它可以抑制和减轻银屑病患者表皮细胞的增长和分裂,使鳞屑减少,促使皮损恢复,临床上紫外线灯照射疗法也有着不错的效果。就诊数量上,近年来银屑病的发生表现出波动性上升的趋势。该病高发期在秋冬季(10月到次年1月),但由于发病的继发性和发病基数大(年均约60万人次),统计发现,秋冬过后次年3—6月还有另一就诊高峰。    

通过本次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大家不太熟知的皮肤疾病的季节性发病特征。比如带状疱疹,本质是一种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春秋季多发,就诊量上看全年有两个高峰(3—6月和10—12月),这可能与春季和秋冬季的病毒传播高发有关。再比如脱发,夏秋季节(7—12月)要明显多于冬春季节(1—6月),有相对明显季节性特点,这与头发的生长周期有关,夏秋季节头发处于休止期比例较大,冬春季比例较低,因此夏秋季更易脱发,就诊人数相对冬春季就更多一些。

与皮肤健康管理相关的护肤气象指数

不少皮肤疾病如果能提前进行预防并做好皮肤健康管理,大多可以避免或者减轻症状。气象部门综合考虑气温、风、相对湿度、日照、天空状况(云量)等气象因素,基于智能化格点预报,在不同季节发布有针对性的皮肤管理气象指数。秋冬季提供润肤指数,春季提供补水指数,夏季提供防晒指数。每类指数按照不同等级提供相应的防护提示。目前3类指数已经通过东方卫视、上海天气网、上海知天气APP每日向公众定时发布,公众可以根据提示进行预防。

如何正确进行皮肤健康管理

当下民众对皮肤的健康问题愈加重视,各式各样的护肤产品令人眼花缭乱,如何针对自身皮肤特点、天气季节特点、大气环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和科学的皮肤健康管理,华山医院皮肤科专家给出了专业意见。

敏感肌人群常常受到湿疹、特应性皮炎的困扰,这些都会导致角质层屏障功能的破坏,而屏障功能的破坏又是一些皮肤病的病因或加重因素。研究表明,空气污染、高温低湿与湿疹有关。空气污染物可能加剧湿疹的皮肤病学症状或削弱对皮肤的保护,所以皮肤保护剂在敏感肌的日常防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神经酰胺是人体角质层脂质的主要成分,在皮肤的合成和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质和量的变化可以导致脂质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不同亚型神经酰胺作用不同,在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中起重要作用,是皮肤屏障损伤修复后期重要的效应物质,故神经酰胺在皮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除此之外,还有透明质酸、天然保湿因子、甘油等都是皮肤屏障功能保护剂,它们都可以增强肌肤补水力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

对于痘痘肌人群,本次研究发现,痤疮与当日气温、相对湿度、总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以往研究表明,过热的环境可诱发和加重痤疮的发生。体温每变化1℃,皮脂的分泌率可以变化10%,日晒可促使皮脂的分泌增多,同时,表皮因吸水而膨胀,毛囊皮脂腺导管反应性回缩,毛囊漏斗部开口缩小,引起毛囊内脂质分泌不畅。有研究表明,羟基乙酸换肤,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果酸换肤,配合PHA护肤品治疗轻中度痤疮,39%患者痤疮治愈,61%患者皮损有改善,炎症性丘疹和非炎症性粉刺的数量均明显减少。因此,痘痘肌的患者需要注意,随着气温增高等变化,需要增强防护,并且可适当使用一些功能性护肤成分来减少痤疮的发生。 

亚洲女性比较在意色斑问题,我们最为常见的一种色斑肌就是黄褐斑:本次研究发现黄褐斑与气温、总日照时数、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黄褐斑患者角质层含水量减少,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多,说明黄褐斑的患者存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所以,黄褐斑的患者在气温上升、日照时数增加的时候格外需要防晒,不仅需要使用一些抑制黑色素合成、减少黑色素转运、加快黑色素代谢的成分(比较有效的有氨甲环酸、烟酰胺、维生素C、阿魏酸、熊果苷、植物氨基酸、白藜芦醇等),而且需要同时使用有修复屏障功能的成分,比如神经酰胺来保护我们的皮肤。

预防大于治疗。未来,上海市健康气象实验室与华山医院皮肤科将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开发各类皮肤疾病的发病风险预报服务产品,为民众提供更专业的疾病预防预警信息。有效的功能性成分日常护理、护肤气象指数、疾病风险预报,构筑成民众皮肤健康管理的3道防线,将健康中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战略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