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黑”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增长因何迅猛?
我国的高温事件从白天极端高温型事件向夜晚和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转变。过去的0.5℃的全球变暖已使东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增加了2-5倍。
人类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气候变暖使得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和强度都将显著增长,此类事件也将成为未来最常见的极端高温类型。这有可能导致本世纪末北半球人口暴露度较2010年代水平高4-8倍。
陈阳和翟盘茂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我国的高温事件从白天极端高温型事件向夜晚和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转变。此外,过去的0.5℃的全球变暖已使我东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复合型高温事件增长了2-5倍。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前沿期刊《Geopgys. Res. Lett》以及《Earth’s Future》等杂志上。
宋代杨万里的《夏夜追凉》有云:“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高温不仅出现在白天,夜晚同样会出现并且非常值得关注。近几十年来,夏季极端高温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发生,这是公众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气候变化的一种具体体现。其中,高温在白天-夜间连续出现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夜间高温的紧随剥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喘息之机”。
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研究采用的将白天高温和夜间高温分开考虑的定义方法,使得人们对这类高影响事件的变化规律、变化原因以及未来风险的理解十分匮乏。“白+黑”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以及活动危害更大。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种“白+黑”的高温天气发生的频次和影响将不断加大。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合作团队将夏季期间昼夜温度均处于当日历史记录前10%时就称之为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首次针对此类极端事件系统性地开展了长期变化检测归因和预估研究,这项研究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并被该刊选为研究亮点,国内外数十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陈阳表示,在人为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影响下,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将显著增加。到本世纪末,北半球人口暴露于这类事件的频率或比2010年代高4~8倍。也就是说,在北半球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受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影响。
极端高温本身就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持续的高温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复合型高温对人体的影响更是“白+黑”双重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发病率都会上升,因此会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如1995年美国芝加哥发生的热浪持续了5天,导致约600人中暑致死,最热的天气出现在7月12日至7月16日,气温飙升创当时历史新高,其中13日106℉(41℃)创下当时的日温纪录。致命热浪席卷欧洲,热浪导致法国约1.5万人死亡。这两个事件都属于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
1960年以来北半球平均夏季复合型极端高温发生频次显著增多(1.03天每十年),强度显著增强(0.28℃每十年),主要是由夏季平均气温上升导致的。“我们将高温事件进一步细分为白天高温型(白天热、晚上不热)、夜间高温型(白天不热、晚上热)以及白天-夜间复合型(白天晚上连续热)事件。发现北半球大部分陆地区域在过去五六十年间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并且事件的强度也显著增强,这也使得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在夏季高温事件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陈阳解释道。研究团队通过集合模式定量归因发现,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CO2)的增长所带来的变暖。这意味着,没有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干预,夏季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次数和强度不可能增长如此之迅猛。在未来时段,基于约束后的预估结果表明,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发生将更为频繁,其有可能在2030年以后成为北半球最常见的夏季极端高温类型。
此外,陈阳还解释了夜晚出现高温的可能原因。首先,下垫面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白天干燥地面积累大量的热量,在夜晚释放热量,从而使夜间的极端高温变得更有可能。当有利的大尺度环流条件与较强的夜间陆-气相互作用叠加时,该地区的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增长较快,这也决定了此类事件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
目前,人类活动是导致这类事件增加的主要原因。陈阳表示,如我们不进行任何减排措施,此类事件将随着变暖近乎单调增长,到本世纪末,四分之三的夏季时段都可能变为白天夜间持续热的“全天候”极端高温。这样的增长速度将会导致北半球暴露于此类高温事件的人口暴露度增长8倍。这一定量的风险预估提示大众和决策者应对目前应对高温的策略进行合理调整,更多关注“白+黑”不间断式的高温事件,采取合理的适应措施,且不可忽视紧随而来的夜间高温的危害。